前言
从大四实习第一次接触 SpringBoot 到现在,已经有 4 四年了。这期间,我也摸过一些其他的后端框架例如 JFinal 等,但回顾接触过的项目,还是用 Spring 体系开发居多。
我上大四那会儿是 2016 年,那时候的 SpringBoot 刚刚在国内开始流行。网上大部分的资料还都是基于 SpringMVC 的,看得我是一头雾水,搞不清楚他俩是什么关系,也没有几篇博客能解释清楚。
从考研备考那天开始,到收到了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拟录取通知,历时 460 天。
在这一年多的备考日子里,除了掌握了几门考试科目的知识外,更多的是收获了对有关学习、工作、人生问题的新的思考。考研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平衡工作与学习、人生未来的目标是什么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考研过程中逐渐有了清晰的答案,我觉得这非常难得。当对这些问题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时,就会在成长过程的迷茫态中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方向。这也是考研成功上岸后,除了那一纸录取通知书之外,带给我的宝贵的人生财富。
写这篇经验分享,一是想记录自己这一年多的备考经历,以便日后复盘。二来是想帮助也想在职考研的朋友,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初我也是看着别人的经验贴,加入了考研的行列。而通过看了别人的分享,我也少走了很多弯路。所以,希望我的经验分享也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
2019 年 2 月 12 日,我正式踏上了考研之路,报考的是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软件工程方向(非全日制)。初试成绩 322,超去年分数线 50 多分,目前正在准备复试。闲暇之余,我想把初试复习规划、过程、踩过的坑作以总结,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到有需要的人。
决定考研后,我首先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全年考研过程做了一个初步的规划。
考研一共四个科目,数学、英语、政治、专业课。其中,我数学基础最差,分配的时间最多;英语和专业课基础都还可以,而专业我只需要考数据结构这一门,因为是科班出身再加上是程序员,所以不用花太多时间;而政治,一般都是后期开始突击背一背。因此,我制订了一个大致的复习计划:
2020 年 2 月 14 日,教育部办公厅等五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引发了考研圈内的又一波激烈讨论,同时也再一次把非全日制研究生推到大众视野面前。
去年秋招季,一则有关“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受歧视”的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
趁年轻要多读书,工作是一辈子的事,而读书就那么几年。
先说说我目前的情况。本人是 2020 考研在职考生,互联网开发相关从业者,目标院校是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电子信息专业软件工程方向非全日制。初试成绩尚可,超去年分数线 50 多分,目前正在准备复试。
大学那时候没有选择读研而是直接工作,其实就有考虑过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读个非全研究生。而真正开始决定考研是从去年,也就是 2019 年春节之后。记得当时在网上看到一个在职考研成功的大佬分享自己的经验,他是个本科毕业多年的程序员,经过几个月的备考,最后成功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非全日制研究生。